首先,戴家巷老街区物质环境衰败的问题日益凸显,街区内大多数建筑日益老化,外观破旧,内部设施简陋,不仅缺乏电梯、热水供应,甚至还存在墙体开裂、水管漏水等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缺少物业管理,街区内的临江崖壁上一度满是垃圾、崖壁杂草丛生,上下高差约60米,无上下连接通道,居民出行不便。另外,戴家巷老街区基础设施老化也日益严重,道路坑洼不平、排水系统堵塞严重,违章搭建、消防隐患等突出问题,公共服务设施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戴家巷老街区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大部分传统建筑也有因年久失修、设施老旧的问题,走向了衰败,使得这片街区失去了其原有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同时,随着原住民的离去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减少,戴家巷老街区的传统技艺及民间艺术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此外,尽管戴家巷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但知名度相对较低,导致其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挖掘。
由于设施的陈旧、环境的衰败以及开发挖掘的不足,戴家巷片区的商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吸引力。这种情况使得该片区难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进而导致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无论是商业设施的匮乏,还是整体经济环境的不景气,都使得戴家巷片区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2018年,渝中区全面启动了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用类似中医针灸疗法的方式进行微更新,采取统一规划、分步推进。
政府负责引导撬动,兜底保障补短板;居民自发参与,自主更新促提升;企业负责联合运营推广,资源整合出效益。政府引导:政府采用财政直投,负责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居民和商家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并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和扩宽巷道,新建崖壁步道等。企业运营:区级平台公司贷款整合存量资源,运营自持资产,通过“微更新”打造核心商业区,并引入优质业态,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业态升级。居民参与:居民在政府和企业创造的良好环境下,自发参与更新工作,如加装电梯、房屋装修等,提升居住品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商业联盟:项目建成后,由区级平台公司牵头与周边商家合作组建商业联盟,共同负责片区后期运维管理,确保持续发展与活力。
旧城改造与步道建设:戴家巷的改造主要分为旧城改造和步道建设两部分。步道长约700多米,落差超过60米,呈“Z”字形蜿蜒盘旋在崖壁上,连接着嘉陵江江滩和戴家巷老街。这种设计既方便了居民和游客的出行,又保留了原有的地形特色,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保留与修复老建筑:在改造过程中,戴家巷保留和修复了大量的老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70—90年代,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通过保留和修复这些老建筑,戴家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度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引入现代文化艺术元素:在保留和修复老建筑的同时,戴家巷还引入了现代文化艺术的元素,如文艺雕塑、时尚商业建筑等,这些元素的加入为戴家巷增添了时尚感和艺术气息,使古老建筑与现代文艺形成了独特的碰撞。
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提升,包括加装电梯、房屋装修等,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实施环境改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补齐,如拆除违章建筑,整治扩宽阶梯巷道,新建崖壁步道等,惠及千余户居民。新建社区公共厕所,整治下水管道,打造吊脚楼畔、峭壁黄葛等景观及观景平台,提升居民休闲交往场所的品质。
保留老旧建筑,通过“微更新”打造自持核心商业区,引入体验性、互动性和场景感强的主力消费业态。整合存量资源:区级平台公司整合房屋资产,运营自持资产,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居民出资提升商业业态。组建商业联盟:项目建成后,由区级平台公司牵头与周边商家合作组建商业联盟,共同负责片区后期运维管理,确保产业持续发展。丰富文旅体验:戴家巷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提供娱乐和文化体验,同时拥有丰富多样的小吃和特色小店,吸引游客和市民。
环境整治:项目拆除了违章建筑,扩宽了阶梯巷道,并实施了片区下水管道整治,提升了街区整体环境。同时,新建了社区公共厕所,改善了公共卫生条件。建筑整修:对老旧建筑进行了保留和重塑,通过“微更新”的方式,对7200平方米的老旧建筑进行了改造提升,同时新建了临时商业建筑,以打造自持核心商业区。
政府引导与居民参与:政府通过财政直投进行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升级,居民则自发参与更新工作,如加装电梯和房屋装修,形成共建共享的新路径。保留与升级建筑:保留7200平方米的老旧建筑,并通过“微更新”方式新建临时商业建筑,打造自持核心商业区,引入体验性、互动性和场景感强的消费业态。整合存量资源:区级平台公司整合11000平方米房屋资产,运营自持资产,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区域整体功能提升。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项目建成后,由区级平台公司牵头与周边商家合作组建商业联盟,共同负责片区后期运维管理,确保区域功能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改造中保留了老旧建筑和古城墙,通过“微更新”方式,展现了重庆市的山水风貌和历史文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实现了“产城景”的深度融合,让老街旧巷焕发出新的生机。历史文化活动场景技艺故事的植入,再现了历史文化特色。
戴家巷从繁华街区的‘背街’,转身成山水客厅的‘门面’,为片区整体功能提升打下基础。
街区公共空间的打造,使居民休闲交往的场所更加舒适;外部环境的提升,使老街区居住品质得到提高,社区人气不断提升。
通过‘后街经济’赋能,以临崖体验和街区风貌为引流点,入驻特色小店40余户,实现街区年产值超亿元;房屋价值也得到提升,临街底商租金提高8—10倍。
更新后的戴家巷不仅有独具山城韵味的崖壁步道、吊脚楼遗迹和老城墙,还新建了崖边观景平台,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街区内的文创市集、渝味餐饮、咖啡酒馆等,让游客既能体会到现代重庆的活力,也能感受到地道的巴渝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