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标识系统改造是指对现有的导向标识系统进行更新、优化和重新设计,以提高其可读性、可识别性、功能性以及文化属性,游客或用户可以更有效地导航和获取所需信息,且对于使用场景来说,增加其文化要素出现频率。导向标识系统改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视觉设计更新、功能性增强、空间布局优化、信息内容更新、文化与环境融合。其改造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合理、清晰、美观的标识设计,改善用户的导航体验,提升场所的功能性和吸引力。
由于导向标识系统是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展较早,以中国为例,早在2006年就出台制定了大量标识设计规范和标准,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 10001.1-2006)等,目前导向标识系统绝大多数在功能上可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如何对现有的导向标识系统在降本增效、持续可发展角度进行维护及更新,且如何应对当下国家日益增长的文化建设需求,这是导向标识系统更新的一项重要难题。本着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北京市中山公园导向标识系统改造升级这一机会,故提出本研究。
1.3.1 改造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1.3.2 社会性 1.3.3 地域性和共通性 1.3.4 可持续发展与实践性
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与改造优化虽都旨在提升用户体验,但二者的本质和方式存在差异。设计是从零创建一个系统,以满足场所的基础需求和统一规划,而改造优化则是对现有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旨在改进缺陷、提升性能、适应新需求。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导向标识系统的改造不仅需要响应城市发展的需求,还需融入更新后的城市环境和居民需求。城市更新为导向标识系统的改造提供了多个切入点,如:空间优化与人流动线管理、视觉景观与城市形象提升、公共服务优化与社区需求满足、智能化与信息化应用、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切入点直接影响标识系统的功能、形式和文化表达。同时,城市更新概念可对导向标识系统改造提供由面到点的基础理论支撑,如:城市空间重构理论(强调对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地方感理论(强调文化性及归属感)、可持续发展理论、智慧城市与信息化理论等,结合以上使导向标识系统改造不仅满足导航功能需求,更与更新后的城市环境、文化氛围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向标识系统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实现了更高的功能性和文化价值。
2.2.1 字体设计与导向标识系统改造 2.2.2 图形设计与导向标识系统改造 2.2.3 信息设计与导向标识系统改造 2.2.4 色彩与导向标识系统改造 2.2.5 改造设计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设计心理学对导向标识系统改造的影响
3.1.1 纽约中央公园导向标识系统改造 3.1.2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沃尔杜恩公园导向标识系统改造 3.1.3 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导向标识系统改造
3.2.1 北京颐和园导向标识系统改造 3.2.2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导向标识系统改造 3.2.3 上海世纪公园导向标识系统改造
4.1.1 北京中山公园的历史变迁 4.1.2 景区地理位置分布 4.1.3 景区文化资源
5.1 牌体类型划分 5.2 牌体造型设计 5.3 牌体版面信息设计 5.4 牌体布点落位 5.5 文化基因图谱绘制
研究总结及展望